2013年10月27日 星期日

【藝術家】Paul McCarthy

Paul McCarthy ─ 特別的藝術家
 

 
雖然看照片覺得他真是一個可愛的老爺爺

可是看了他的影像做品 " Painter (1995)" 之後

【展覽】活生生.15年後

活生生.15年後

活生生,在經歷了那段藍色過程的15年之後,決定以創作者的角色再度聚首;
十五年,能夠讓人生的道路有多大的轉變?
 

2013年10月20日 星期日

【商業週刊】「美麗的作品」與「有溫度的照片」,你喜歡哪一種?

「美麗的作品」與「有溫度的照片」,你喜歡哪一種?

 
心得
 
我們都知道應該具有欣賞他人創作的美
 
但是常常在看一件作品時
 
我總是會不自覺的否定自己與創作者
 

【展覽】超傳播 ─ 王福瑞聲音藝術展

超傳播 ─ 王福瑞聲音藝術展

 
 
 
這是在MOCA的一個聲音裝置展
 

2013年10月17日 星期四

【藝術家】Cy Twombly

Cy Twombly   抽象表現藝術家


 
具象與非具象

一、 具象


1. 表現媒材 : 水彩 鉛筆 油畫 壓克力 拓印 紙 金屬 RP

2. 表現手法與目的 : 寫實 情感 情緒

3. 對寫實的觀感 : 因為追求寫實,具體的畫法讓我們用理性的眼光去看待事物
                        
(雖成果可能不盡理想)具象較為親近大眾的。


 
二、Cy Twombly 系列其一

題材 :  牡丹花

媒材 :  蠟筆 壓克力 鉛筆 木材

特質&表現方法 :  重複,單色,流動,相同材料經與真實牡丹花圖片比較之後,我們覺得流動的顏料可能代表著牡
                        丹花的根莖,他以抽象簡單的方式描繪具象的牡丹花,給我們一種「喔~真的是牡丹花ㄟ」的驚訝
                        感。以往在認知中牡丹花雖代表大富大貴,跟荷花比較起來卻顯得較俗艷;但是被Cy Twombly變的
                        精巧簡單。而且這一系列的畫作都是以木材為媒材,感覺跟牡丹花這個主題又更加呼應了。
 
 
ACRYLIC, WAX CRAYON, PENCIL ON WOOD 99.2 X 217.3 IN (252 X W: 551.9 CM)
 
 

ACRYLIC, WAX CRAYON, PENCIL ON WOOD 99.2 X 217.3 IN (252 X W: 551.9 CM)




ACRYLIC, WAX CRAYON, PENCIL ON WOOD. 99 3/16 × 217 5/16 IN (251.9 × 552 CM)


ACRYLIC, WAX CRAYON, PENCIL ON WOOD 99.2 X 217.3 IN (252 X W: 551.9 CM)


ACRYLIC, WAX CRAYON, PENCIL ON WOOD. 99 3/16 × 217 5/16 IN (251.9 × 552 CM)



三、Cy Twombly 以哪些方式進行非具象的創作?

既視感(法語:Déjà vu)也譯為「幻覺記憶」,是人類在現實環境中(相對於夢境),突然感到自己「曾於某處親歷某過畫面或者經歷一些事情」。依據人們多數憶述,好像於夢境中見過某景象,但已忘了,後來在現實中遇上該景象時,便浮現出「似曾相識」的感覺。
 
我們發現在看抽象畫時,總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想著這幅畫是不是在哪裡看過。也許Cy Twombly就是用我們人類這種感覺,直接地畫出他認知的牡丹花,而我們這些觀看者便產生自以為瞭解這幅畫的錯覺,可是其實沒看主題我們也說不出它在表達什麼。抽象畫或許就是在一種模糊地帶的感覺吧。


2013年10月14日 星期一

【展覽】李奇茂畫展

李奇茂畫展



 
對於水墨的印象一直以來都是嚴肅帶點蕭瑟的感覺
 
這次看了李奇茂老師的作品
 
完全顛覆了我以前所想像的
 
刻劃了許多鄉土風情
 
每一個動物或人物上的表現都是那麼的生動可愛
 
從老師的畫中可以看的出來
 
蘊藏在畫中那種溫暖而又濃厚的情感
 
 
時而細膩時而粗獷
 
濃墨與淡墨間的拿捏讓黑白的畫面似乎有了色彩
 
印象中記得有一張猴子新婚的圖
 
猴子那嬌俏害羞的表情讓人看了都忍不住會心一笑
 
 
越到後面的圖比較偏向線條的表達
 
只用了幾筆勾勒卻可以從中體會出想要傳達的內容

一看再看似乎乎都能看出更深的趣味
 
老師用了將近一生來投入這個領域、有了那麼好的成就
 
卻依然說他覺得還沒把水墨摸透
 
也許這就是他一直堅持下去的熱情
 
 
 
 
 
 

【展覽】風險社會Risk Society

風險社會Risk Society

個體化的德國當代藝術新世代
 
 
 
 
一開始進展場時還不是很了解這些作品要表達的意義
 
 
 
 
 
個人和社會間到底存在著甚麼樣的關係
 
Ann witt 在《彈性時間》以給付相同的金錢
讓路人自己決定要回報多少的時間來在鏡頭前擺著手勢
我們擁有決定權但好像又有什麼制約住了這個自由
 
 
 
現代社會越來越進步
 
人們逐漸不再困在傳統意識之下
 
我們相信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
 
想從傳統規範中脫離出來
 
或者我們被逼迫不得不跳出來
 
 
 
我們或許如願跳脫了這些結構
 
卻帶來了更多的問題
 
我們決定自己的劇本
 
越來越無助越來越冷漠
 
轉變走向了兩極
 
中間的平衡點應該就是現在正在尋找的吧